国际商报记者 何晓曦牛8配资牛8配资牛8配资
首钢园的长椅上,一对母女翻看着刚刚从教育服务展区现场生成的AI语音绘本;“煎饼馃子”自动售卖机前,人们排着队等着机械臂给大家“摊煎饼”;健康卫生馆中,观众争相体验中医AI诊断仪,30秒生成体质报告并推荐个性化调理方案,技术让“看不见”的中医药服务变得可感知、可携带……服贸会已成为观察中国消费结构转型与服务升级的重要窗口。
数据显示,今年1至7月,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.2%,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升,我国消费形态已经逐步转向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阶段。服贸会上种种创新消费场景说明,居民消费重心正快速从“占有商品”转向“购买服务体验”,其背后是生活方式的升级。人们越来越乐意为健康、知识、情绪价值和个性化体验付费,服务消费已深度嵌入家庭日常,成为拉动内需的新主角。
在2025年服贸会现场,科技已非展台上的“炫酷道具”,而是重塑消费链条与商业模式的“隐形之手”。一方面,它把“人找服务”翻转为“服务找人”,例如颐和园3D数字人客服“小颐”一秒生成定制行程;另一方面,它让“标准化”升级为“个性化”,如银河通用的人形机器人Galbot在50平方米无人店内完成6000个货道的盘点、补货、打包,单店部署仅需1天,24小时不打烊的“机器人店员”把租金、人力、时间成本压缩到极限,却用算法记住每位复购顾客的偏好,实现“千店千面”。从“卖产品”到“卖算法”、从“卖体验”到“卖持续升级”,从服贸会可以看出,科技早已超越工具属性,成为定义服务型新消费、催生服务消费新场景的第一变量。
然而也要看到,消费新趋势背后,潜藏着一定程度的结构性挑战。首先是技术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不少AI诊断、机器人服务在展台上表现亮眼,真实场景中的稳定性与合规性问题尚有待解决;其次是服务标准化,当个性化成为主流,如何保障服务质量不流于形式?更值得警惕的是隐性数字鸿沟,老年观众在面对扫码预约、AI问诊时频频求助志愿者,部分群体的“服务边缘化”值得社会关注。新趋势要真正走向可持续,必须跨过这些“看不见的门槛”。
虽然服贸会落幕了,但服务消费发展的主线却更加清晰——唯有高质量的服务供给,才能真正把潜在需求转化为持续消费。展会现场,从AI中医到机器人零售,从沉浸式文旅到一站式出海服务牛8配资,无不说明——服务不是附属品,而是可以不断迭代、持续创造价值的核心产品。只要供给质量不断提升,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将不断被激发,当服务被技术做精、被场景做深、被政策做稳,消费者便愿意用时间和金钱投票。通过服贸会的消费场景展示,我们可以看到,未来消费的竞争,不再是“卖什么”,而是“能陪伴用户走多远”。
冠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